欄目類: |
全部文章 |
原創(chuàng) |
網(wǎng)評 |
視頻 |
行業(yè)新聞 |
投票調(diào)查 |
網(wǎng)友原創(chuàng) |
養(yǎng)生名人 |
有什么別有病
- 關于開展上門經(jīng)絡調(diào)理服務的通知08-02
- 2018年刮痧培訓安排03-09
- 別有病網(wǎng)高級按摩培訓安排08-02
讀懂老人的心病信號

[事件] 作者 :byb.cn 日期:2025-9-5 00:01
【byb.cn 】(來源:生命時報)查無實證的疼痛、反復發(fā)作的心慌、放棄最愛的活動……讀懂老人的心病信號
這樣的場景,在千萬個家庭里悄然上演。老人擔心給子女添麻煩,總把“我挺好”掛在嘴邊,卻把真實的情緒藏起來?!吨袊淆g發(fā)展報告2024——中國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》藍皮書顯示,我國26.4%的老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癥狀,其中6.2%的老年人有中重度抑郁。
老人的情緒表達常常繞開“我難過”“我不高興”這類直白的詞匯,轉(zhuǎn)而用身體和行為表達。這些信號看似零散卻不容忽視。
反復出現(xiàn)查無實證的疼痛。當老人說頭痛、背痛、胃痛時,可能不是身體出了實質(zhì)性問題。心理學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長期壓抑的情緒會轉(zhuǎn)化為軀體癥狀。退休后社交減少、生活節(jié)奏改變的老人,更容易用疼痛來表達那些說不清、道不明的失落與不安。
反復發(fā)作的心慌(心電圖檢查正常)。老人的焦慮往往藏在對健康的擔憂、對孤獨的恐懼里,當這些情緒找不到出口,就會通過自主神經(jīng)紊亂表現(xiàn)出來,比如心慌、手抖、出冷汗等,都是他們心里不踏實的身體反應。
睡不著吃不下。睡眠和食欲是情緒的晴雨表。抑郁情緒會擾亂大腦中的神經(jīng)遞質(zhì),老人不是不想吃,而是未被察覺的情緒“不允許”。
凌晨4點分享養(yǎng)生文章。深更半夜刷到父母發(fā)的養(yǎng)生秘籍,背后可能是輾轉(zhuǎn)難眠的孤獨。睡眠障礙是抑郁的典型癥狀,發(fā)文章既是排遣時間的方式,也可能是潛意識里想獲得子女關注——“我睡不著,想跟你說說話”。
放棄最愛的活動。當愛釣魚的老人連魚竿都不想碰,愛跳廣場舞的老人總是不出門,不是因為他們變懶了,而是抑郁的核心癥狀——興趣減退導致的。這種變化往往比較隱蔽,需要引起重視。
“我活著就是負擔”。當老人說出這類話時,家人一定要高度警惕,這背后是強烈的無價值感。他們可能覺得自己幫不上忙,還添麻煩,甚至認為離開才是解脫。這是危險信號,甚至是自殺預警,需要家人立刻回應和干預。
面對父母的“口是心非”,子女的耐心溝通是打開他們心門的鑰匙。與其追問“你到底怎么了”,不如用五個辦法主動靠近。
詢問具體感受。在與父母溝通時,子女應避免說“別瞎想”“多大點事”等,這種話語看似安慰,實則否定了父母的感受??蓳Q成“您最近總說胃疼,是不是有什么心事?”“您最近總是悶悶的,是不是有什么不開心?”先觀察到具體變化,再確認他們的情緒,這會讓老人覺得,自己的感受被看見了。
每天10分鐘高質(zhì)量陪伴。這樣比每周一次的打卡式看望更加有效。陪老人散步時,可以聊聊他們年輕時的故事;視頻通話時,打破報喜不報憂的傳統(tǒng)模式,主動向父母討教生活經(jīng)驗,比如饅頭需要蒸多長時間等,讓老人覺得自己仍被需要。
用小目標重建價值感。比如讓老人負責做一道菜,端上桌時特意說“這是我爸的拿手絕活”;讓老人幫點小忙,然后認真地說“有您在我踏實多了”。價值感回來了,負面情緒自然會減退。
幫助老人走出去。子女可鼓勵或陪伴老人參加集體活動,當他們有了棋友、舞伴、同學,負面情緒就有了新的出口。
帶老人就醫(yī)。當老人連續(xù)2周以上出現(xiàn)情緒低落、興趣減退、精力不足或疲乏,甚至出現(xiàn)消極言語時,應立即尋求專業(yè)醫(yī)師幫助。這樣既能避免病情加重,也能讓父母知道:承認難過不丟人,我們可以一起面對。
北京協(xié)和醫(yī)院老年醫(yī)學科主任 康 琳 □主管護師張 宇 趙 霞 □心理醫(yī)學科副主任醫(yī)師 段艷平
《生命時報》 2025-08-05 第1918期 第5版
這樣的場景,在千萬個家庭里悄然上演。老人擔心給子女添麻煩,總把“我挺好”掛在嘴邊,卻把真實的情緒藏起來?!吨袊淆g發(fā)展報告2024——中國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》藍皮書顯示,我國26.4%的老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癥狀,其中6.2%的老年人有中重度抑郁。
老人的情緒表達常常繞開“我難過”“我不高興”這類直白的詞匯,轉(zhuǎn)而用身體和行為表達。這些信號看似零散卻不容忽視。
反復出現(xiàn)查無實證的疼痛。當老人說頭痛、背痛、胃痛時,可能不是身體出了實質(zhì)性問題。心理學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長期壓抑的情緒會轉(zhuǎn)化為軀體癥狀。退休后社交減少、生活節(jié)奏改變的老人,更容易用疼痛來表達那些說不清、道不明的失落與不安。
反復發(fā)作的心慌(心電圖檢查正常)。老人的焦慮往往藏在對健康的擔憂、對孤獨的恐懼里,當這些情緒找不到出口,就會通過自主神經(jīng)紊亂表現(xiàn)出來,比如心慌、手抖、出冷汗等,都是他們心里不踏實的身體反應。
睡不著吃不下。睡眠和食欲是情緒的晴雨表。抑郁情緒會擾亂大腦中的神經(jīng)遞質(zhì),老人不是不想吃,而是未被察覺的情緒“不允許”。
凌晨4點分享養(yǎng)生文章。深更半夜刷到父母發(fā)的養(yǎng)生秘籍,背后可能是輾轉(zhuǎn)難眠的孤獨。睡眠障礙是抑郁的典型癥狀,發(fā)文章既是排遣時間的方式,也可能是潛意識里想獲得子女關注——“我睡不著,想跟你說說話”。
放棄最愛的活動。當愛釣魚的老人連魚竿都不想碰,愛跳廣場舞的老人總是不出門,不是因為他們變懶了,而是抑郁的核心癥狀——興趣減退導致的。這種變化往往比較隱蔽,需要引起重視。
“我活著就是負擔”。當老人說出這類話時,家人一定要高度警惕,這背后是強烈的無價值感。他們可能覺得自己幫不上忙,還添麻煩,甚至認為離開才是解脫。這是危險信號,甚至是自殺預警,需要家人立刻回應和干預。
面對父母的“口是心非”,子女的耐心溝通是打開他們心門的鑰匙。與其追問“你到底怎么了”,不如用五個辦法主動靠近。
詢問具體感受。在與父母溝通時,子女應避免說“別瞎想”“多大點事”等,這種話語看似安慰,實則否定了父母的感受??蓳Q成“您最近總說胃疼,是不是有什么心事?”“您最近總是悶悶的,是不是有什么不開心?”先觀察到具體變化,再確認他們的情緒,這會讓老人覺得,自己的感受被看見了。
每天10分鐘高質(zhì)量陪伴。這樣比每周一次的打卡式看望更加有效。陪老人散步時,可以聊聊他們年輕時的故事;視頻通話時,打破報喜不報憂的傳統(tǒng)模式,主動向父母討教生活經(jīng)驗,比如饅頭需要蒸多長時間等,讓老人覺得自己仍被需要。
用小目標重建價值感。比如讓老人負責做一道菜,端上桌時特意說“這是我爸的拿手絕活”;讓老人幫點小忙,然后認真地說“有您在我踏實多了”。價值感回來了,負面情緒自然會減退。
幫助老人走出去。子女可鼓勵或陪伴老人參加集體活動,當他們有了棋友、舞伴、同學,負面情緒就有了新的出口。
帶老人就醫(yī)。當老人連續(xù)2周以上出現(xiàn)情緒低落、興趣減退、精力不足或疲乏,甚至出現(xiàn)消極言語時,應立即尋求專業(yè)醫(yī)師幫助。這樣既能避免病情加重,也能讓父母知道:承認難過不丟人,我們可以一起面對。
相關文章 瀏覽更多相關文章>>
- [事件]不吃早餐血脂易升高10-21
- [事件]每天一把堅果身體更健康10-21
- [事件]細數(shù)紅肉的功與過10-21
- [事件]兩法自測身體瘀沒瘀10-19
- [事件]心靜為何自然涼10-19
- [事件]血壓越低越好嗎10-19
- [事件]睡覺流口水警惕幾種病10-17
- [事件]長壽不是一個人的事10-17
最新文章
- [事件]不吃早餐血脂易升高10-21
- [事件]每天一把堅果身體更健康10-21
- [事件]細數(shù)紅肉的功與過10-21
- [書評]徐說內(nèi)經(jīng)素問54針解之針刺...10-20
- [事件]兩法自測身體瘀沒瘀10-19
- [事件]心靜為何自然涼10-19
- [事件]血壓越低越好嗎10-19
- [事件]睡覺流口水警惕幾種病10-17

